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文學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文學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母親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母親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寫記敘文,要有個順序。先寫什麽,後寫什麽,安排得恰當,才能敘述得條理清楚,適應表達中心思想的需要。記敘的順序一般可分為:順敘、倒敘、插敘、補敘四種。 
(一)順敘 順敘是寫記敘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先後次序來敘述。順敘又稱直敘或正敘。采用這種方法,文章脈絡清晰。順敘的方法又可分為以下幾種:一是完全按時間順序記敘。如《最後的常春藤葉》就按照時間順序講述故事,情節的推進呈現明顯的單一線索,環環相扣,沒有安排刻意的曲折和暗線。即便是故事最後,老畫家於肺炎,歐ⷤ餹沒有故作神秘,而是讓兩個生者直接麵對這個事實,故事戛然而止。二是以地點的轉換為順序來敘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從作者到東京開始寫起,再寫到仙台後與藤野先生相處中的幾件事,最後寫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與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內在邏輯聯係為序來敘述事件。如《我與地壇》(節選),散文的前兩部分內容,表麵上一是寫地壇,一是寫母愛,相對獨立,各自成篇,但實際上二者互為說明,互為映照,都是在描寫母親的偉大。前者是用象征的手法描寫地壇——大地母親的偉大,後者是用寫實的筆觸再現生身母親的偉大,兩部分之間存在著十分明顯的有機聯係,從而形成一個具有象征類比意義的渾然整體。不論是地壇還是母親,都是給予作者生存感悟、重獲新生的精神源泉。在敘述一個事例時,由於時間變化與空間地點的轉換順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幾種順敘的方法兼而有之。 (二)倒敘 1.倒敘的定義 在修辭學上,原本應該順著這麽說,但為了某種需要,卻故意將其倒過來說,稱為倒裝。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裏,田野裏,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就遠比順著文法規律而描述的“瞧去,園子裏,田野裏一大片一大片滿是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的嫩嫩的綠綠的小草”鮮活太多了。寫文章也是這樣,敘述一件事情,原本是該按照事件的發生、發展到結束的順序來進行,但有時為了補救順序的“平鋪”之弊,或為了凸顯、強調那有特殊意義的結果,或為了造成懸念,引發讀者尋根究底的興趣,故意將“後麵發生的事移到前麵來寫,前麵發生的事移到後麵再寫”,亦即改變記敘的時間順序,這就是所謂的倒敘。 倒敘就是這樣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的片斷提在前邊敘述,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按原來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倒敘能增強文章的生動,使文章引人入勝。初中語文課本中有不少倒敘的文章,如《一件珍貴的襯衫》《一件小事》《回憶我的母親》《記一輛紡車》等。倒敘在文章開頭交代了事件的結局後,又轉回到事件的開頭,從起因寫起;在敘述完事件的經過後,還要回到結局上來,這樣才能首尾相合、結構完整。 偵探小說常常運用這種“局部倒敘”的技巧。一個案件要先有犯罪的人、犯罪的動機、犯罪的方法、以及實施的步驟。而偵探小說一開始就寫犯罪的結果,從罪案的發生來看,偵探小說是倒敘,而且顯而易見的,作者的布局也的確想倒過來寫,但問題是他不能以凶手的眼睛建立視點,要以查獲偵探的眼睛建立視點,因此就偵辦的過程看,一定得先看見了屍體,再去查者的姓名,清查者的人事關係,進而假設涉嫌的人,再一步一步水落石出,最後將凶嫌逮捕。因此,運用倒敘寫作時,要從內容的表達需要出發,不要盲目地將內容顛來倒去,致使層次不清。若讀者覺得它違反自然,就不容易接受。倒敘時要交代清楚倒敘部分的起止點,從“倒”到“順”的界線要分明,過渡時的銜接要自然巧妙,且前後要能互相照應,否則文章的氣脈就難以連貫,線索就不清晰。這種“局部倒敘”的技巧,對同學而言,是必要且值得推薦的。它不僅可以補救大家寫記敘文時“平鋪”之弊,更能使文章內容起伏有致,富於變化。大體來說,同學們是喜歡讀、寫這種倒敘文章的,因為“好奇”乃人類之天,這類文章能激起人類追根溯源之欲望。如,《一個心靈美的人》這篇文章將“結果”提到文章的前麵寫,再逐步交代事情的起因、發生和發展。段落之間的銜接過渡顯得十分自然,僅僅一句話——“事情是這樣的”;再者,前後照應也恰到好處——“我望著她那身土裏土氣的紅衣服,那兩條土裏土氣的小辮子……說不出話來。”由於銜接過渡、前後照應自然、恰當,文章就顯得層次清楚,條理分明,而且曲折有致,引人入勝。 2.倒敘的類型 倒敘有兩大類,一種是將整件事倒過來寫。如,有一個民間故事是這樣的:村莊外頭正上演著一出野台戲,看著看著,忽然王大娘推了李大嫂一把說:“你怎麽抱著南瓜來看戲啊?”那完全沉浸在劇情中的李大嫂倏忽間才回到現實,大叫一聲:“我的孩子呢?我的孩子怎麽不見了?”她本來是抱著孩子跑到戲台前的呀!繼而一想,方才跑過南瓜田時,曾被瓜藤絆倒摔了一跤,孩子一定還在瓜田裏。於是戲也不看了,瓜也不要了,急忙跑回瓜田裏找孩子。找來找去,卻找不到孩子,隻找到一個枕頭。李大嫂急得都快哭出來了,隻好順著原路找回去。好不容易回到家,開門一看,孩子好端端的在床上正香甜地睡著。原來是李大嫂正摟著孩子睡在床上,聽見外麵鑼鼓響,知道有野台戲要上演,她好久不曾看戲了,太興奮了,抱著孩子就往外跑,沒想到快中有錯,抱起的是枕頭,跑到瓜田被瓜藤絆倒時,一方麵因為視線不良,一方麵也急著要趕路,才又出了差錯。這個故事就是完全倒過來說的,倒著說才會有趣。 另一種倒敘的寫法,是把事情的結局,或某個精彩的片斷提到前邊寫,然後再按事件的發生、發展的順序敘述。這種倒敘的寫法大抵可分成三種類形。 一種是把事件的結局提前,造成懸念,然後再按時間順序敘述事情的發生與發展。如《永不忘記》。在《永不忘記》一文中采用把情節的結局放在開頭敘述,然後再敘述情節的發生、發展的敘述方法。這是最典型的倒敘的方法。文章的第一部分(開頭到“她語帶感情,幾致哽咽”)寫潘老師和王翔的父親、妹妹到車站送王翔上大學,王翔送給潘老師一幅自畫像。無限的深情都凝結在一幅畫著一個賣冰糕的孩子,寫著“永不忘記,謝謝老師”的鉛筆畫上。畫有什麽含義?永不忘記什麽呢?這種先敘事情結局的手法既曲折、引人入勝地點了題;又製造出懸念,引起讀者急切地關注。這裏又借人物對話交代畫上的孩子就是王翔,他是個難得的孩子,他能上大學全靠潘老師的幫助。自然地引起倒敘。 一種是為了使文章結構富於變化,避免平鋪直敘,把事件中最精彩的或最緊張的片斷截取下來,寫在前麵,用以震動和吸引讀者,然後按時間順序敘述事件的起因、發展與結局。像《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那樣,把中間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 還有一種是先寫當前的情況,再回憶過去的情況,以形成鮮明的對比,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寫眼前一事物,由此及彼,引起回憶,再追敘往事,形成倒敘。這都是為了表現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由眼前事物引起對往事的回憶,造成懸念,以期引人入勝。如《一件珍貴的襯衫》《修鞋姑娘》。 這各種不同的倒敘,其實隻能稱之為“局部倒敘”,因為在“倒敘”的部分敘完以後,多半要回到主流,繼續順敘下去,但它卻是使文勢變化的方法之一。 (三)插敘 插敘是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作者在敘述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發展過程中,暫時中斷敘述線索,即不依時間順序而插入有關的另一故事片斷或事件,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完整,結構更嚴密,內容更充實。插敘結束後,再繼續原來的敘述。電影《末代皇帝》及《阿甘正傳》,皆是用插敘的手法拍攝的。 魯迅的《故鄉》中有兩處插敘。一處是當“我”的母親談到閏土時,作者用“這時候,我的腦海裏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引出對少年閏土形象的插敘。另一處是對楊二嫂形象的回憶。這兩處插敘使閏土、楊二嫂過去現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況形成鮮明對比,充實了文章內容,深入挖掘了主題思想。插敘的內容應能對中心內容起補充、解釋或襯托作用,根據中心內容的需要可長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現中心思想的範圍,否則會喧賓奪主、繁瑣累贅。使用插敘時,要安排好與中心內容的銜接,使過渡自然,內容貫通一氣。 插敘靈活多樣、表現力強,它可以使主題開掘得更深刻、情節展開得更充分、內容表達得更充實、人物形象刻畫得更豐滿;而且在結構上可以避免平鋪直敘、一瀉無餘,使行文有波瀾、多變化。 (四)補敘 補敘是對情況和事件作某些補充,一般並不發生於原來的情節,僅僅是補充原來敘述的不足,豐富敘述的內容。補敘,也叫追敘,它在行文中用三兩句話或一小段話對前邊說的人或事作一些簡單的補充交代。補敘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機組成部分,文章的關鍵之處。沒有補敘,故事情節上就會出現漏洞,令人不解。 如《水滸傳》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綱”一節,敘述在黃泥岡鬆林內七個販棗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綱。看到這裏,讀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販棗客商喝得,為什麽楊誌等人就喝不得?這時,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吳用、晁蓋等七人的姓名,並介紹了“使用障眼法、當麵吃酒以瓢下藥”的經過。這樣,通過補敘使得事件真相大白。由此可見,補敘實際上是在敘述時,故意“藏”去若幹片斷,到後麵適當的地方再把這些片斷“亮”出來,使讀者恍然大悟。通過這一“藏”一“亮”,造成敘事的波瀾。 補敘有放在文末的,如《小英雄雨來》就是在結尾時交代雨來沒有的原因的。也有在文章中間補敘的,如《第二次考試》,蘇林教授深入弄堂調查,通過孩子之口介紹了陳伊玲救災的經過:兩三天前,這裏因為台風造成電線走火,燒毀了不少房子。陳伊玲協助裏弄幹部安置災民,忙得整夜沒睡,影響了嗓子。第二天剛好是複試的日子,她說了聲“糟糕”還是去參加考試了。 運用補敘,有助於更好地表達主題,使文章結構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補敘與文章的情節或人物相關的背景或原因,使文章的情節更加完整,便於讀者把握文章的結構,增進讀者對人物事件發展情況的了解;便於全麵刻畫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完整,便於突出文章的主題。 在魯迅的《故鄉》中,“我”和“母親”談到潤土時插入少年閏土和“我”的友誼的片斷,就是補敘的例子。還有一種較為特殊的插敘,那插入的敘述是逆行的,即由近及遠,由今及古。這種插敘有人稱為逆敘。 (五)各類的區別 一般敘事必須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發展、高潮、結局)要素。順敘、倒敘、插敘和補敘就是記敘文中最常用的四種方法,它們是有區別的。我們先假設正常的時間順序為A-B-C,以它為參照標準來分析這四種記敘方法的區別。 順敘按照事情起因、經過和結果的時間先後順序來記敘一件事,用字母表示就是A-B-C。先發生的先寫,後發生的後寫,完全忠於事情的實際。如,阿累的《一麵》作者滿懷深情地敘述了他與魯迅先生的一次見麵。作者從1932年秋天的一天中午寫起,進內山書店、看到魯迅先生的書、欲買書又怕貴、魯迅先生送書、直到“走出書店的門”,這半個鍾頭內發生的事,作者如實記下來了,並且與實際情況一致。這就是順敘,一種最常用的也是最忠於實際的寫法。 順敘的寫法由於與事情的實際情況相吻合,因此寫起來比較容易操作,讀者讀起來也易於感知文章所寫的內容。不過運用順敘的記敘方法要注意有詳有略,不可流水賬似的平均使用筆墨。不然,作文就平鋪直敘,讀起來索然無味了。 倒敘與順敘恰好相反,它的模式是C-A-B。也就是說,倒敘先把結果或者某個最突出的片斷提到前麵敘述,然後再交代事情的起因和經過。一般新聞類作品或回憶文章多采用這種寫法。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導語(第1、2句)即交代了震驚中外的渡江戰役概貌,後麵的主體部分才分別從我中路、西路、東路“三路大軍”詳細介紹了戰役的具體進展情況並作了事實分析。又如《貓》,作者一開始就說:“我家養了好幾次貓,結局總是失蹤或亡。”可見,這就是倒敘了。 順敘與插敘是一個範疇的,都是中心敘事,它們是構成一個敘事的。而補敘與插敘屬於另外一個範疇,它們是補充或擴展一個敘事的。例如,“今天傍晚(時間),我家的狗被自行車撞了,我(人物)很傷心(事件)。”順敘,簡單來說就是記“流水賬”,按照一定的順序,把事情從頭到尾說出來,而“我今天很傷心,因為傍晚時候我家的狗被自行車撞了”。倒敘就是為了吸引眼球,先把故事的結果,或造成的影響,或事件中最突出的部分放置在開頭。插敘就是插入與中心事件之外的相關情節,如一些回憶或典故等,如在該例中“狗被撞,很傷心”這個基本事件中插入買狗或養狗的情節,又或別人的狗被撞等,這一部分的敘事方式就屬於插敘。 而補敘是補充對中心事件或人物的說明與交待。如在本例中,補充自己忘了關門讓狗跑了出來,或最後把騎自行車的人打了一頓等,就屬於補敘的範疇,它的作用是使得文章的情節更完整或邏輯更縝密。 順敘和倒敘的差別是一眼便能看出來的,但插敘與補敘的區分則比較困難,其根本的區別在於: 在事件組成上,插敘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關情況,去掉它並不影響事件本身的完整;補敘補入的則是基本事件發展之中的有機環節,去掉它會影響事件本身的完整。此外,從在文章位置上看,補敘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敘隻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六)舉例及點評 名作欣賞 問案 一位縣太爺升堂問案,案情是妻子告丈夫傷害。縣官問丈夫:“為什麽要打太太?”“因為她毀壞了我的全部家當。”“哦!有這麽嚴重?你的家當有哪些?”“就是一枚雞蛋。”縣官接著問這位妻子:“你為什麽要摔破那個雞蛋?”“因為丈夫要娶小老婆。”“雞蛋和娶小老婆有什麽關係?”“因為丈夫說一枚雞蛋可以發家,蛋可以孵出雞,雞再生蛋,蛋再孵出雞……等養了一群雞後,就賣雞養豬,豬養大了生小豬,等養了一群豬後,再賣豬養牛……然後再賣牛買田造屋,那時就成了富翁。而富翁不能隻有一個太太,我一聽,氣往上衝,就摔了那枝雞蛋,然後丈夫就打我了。” 佳篇品讀 春節前,我和媽媽到外婆家,隻見外婆在廚房灶台上撥弄什麽,外婆看見我們來了,忙問媽媽:“這電磁爐怎麽用?”原來外婆家買了台“美的”牌的電磁爐。媽媽說:“用電磁爐時,放好鍋後,插上電源,煮食物時,你覺得要大火炒,就按大火鍵,你覺得要小火,就按小火鍵。要注意不要堵塞灶上的吸氣口和排氣口。” 我好奇地問:“這爐怎麽沒有火呢?”媽媽說:“這電磁爐是通過電流作用產生熱量的。”媽媽蒸煮一隻雞蛋教外婆用。外婆邊看邊對我說:“以前用過的很多爐灶都是明火,這沒有明火的爐灶,我也覺得很特別。” 接著,外婆就介紹起她家灶台的曆史:“在你媽媽像你一樣大的時候,我們燒的是柴灶,灶占有一張桌子大小,房子有多高,煙囪就有多高。用柴燒火,有時候燒鋸粉、木工的下腳料,火力大小不均勻,煙很多,煮飯容易燒糊。後來,你媽媽在煤炭公司工作,我們開始使用煤灶燒水煮飯,可家裏電器容易生鏽。十年前,改用液化氣,現在用電磁爐了。” “來吃蛋了。”外婆才說完,媽媽就煮好了。我們品嚐媽媽端上來的雞蛋,真是感受到一“灶”勝過一“灶”呀。煮飯隻要按幾個開關,又沒有煙,也不會腐蝕家電,還不用讓人一直守在灶台邊。這灶真是集中了以前各種灶的優點:快速、幹淨、方便、安全。 ——節選自黃亦鎮《爐灶的變遷》 點評 《問案》這件事情的前後順序是:(1)丈夫提出了“一枚雞蛋興家計劃”。(2)丈夫說發財後要娶妾。(3)妻子怒摔雞蛋。(4)丈夫打傷妻子。(5)妻子告狀。(6)法官問案。但說故事的人完全把順序倒轉了過來,也由於首尾變化,前後易位,使其情節能先聲奪人,結構得以開合自如,不僅增強了文章的藝術魅力,亦能啟發讀者思索,激起追根溯源的興趣,使文章產生極大的吸引力。但就整體而言,這種完全把首尾倒轉過來的文章並不多見。 《爐灶的變遷》巧妙地通過對話敘述了灶台的變遷,讓人感受到廚房的變化,客觀地說明了社會的發展。通過以上介紹,“快速、幹淨、方便、安全”的總結語有根有據。在寫作過程,穿插“外婆就介紹起她家灶台的曆史”,介紹外婆家灶的曆史。寫完又接著敘述剛買來的灶的特點,通過對比,總結出新買了的灶的優點,顯得有根有據。 (七)需要注意的問題 采用倒敘應從內容和形式的需要出發,或為了表達主題的需要,或為了結構變化的需要或為了造成懸念,引人入勝,起到特殊的表達效果。千萬不可為倒敘而倒敘。運用倒敘,非有過渡句或過渡段銜接不可。當倒敘的部分敘述完畢回到順敘時要交代清楚。否則,會使文章頭緒不清,脈絡不明,影響內容的表達。運用插敘寫作時,一是要符合文章的需要,亦即要根據所刻畫的人物、所開展的情節、所表現的主題之需要,很自然貼切地插在關鍵處,不能單純為追求形式的變化而到處亂插。二是所插敘的內容應與主要情節或中心思想有關。三是插敘的起止要交代清楚、承轉要自然縝密,使讀者能很清楚地分辨插敘的內容與情節的主幹。四是插敘內容不管如何精彩,畢竟不是主要情節,切不可任意鋪飾、盡力渲染,以致喧賓奪主,淹沒主題。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